無論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還是面對疫情、暴雨災害等突發性公共事件,近年來我國在ICT助力之下,城市治理水平在面對重大考驗時凸顯出較為出色的應對能力。在近日舉辦的“CAICT Talks與談云說AI——智慧城市高端對話”上,與會專家表示,雖然我國與很多國家相比,城市治理水平已經“一騎絕塵”,但仍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數字政府中的數據孤島亟須實現治理流程的數字化再造,逐步開放部門間、區域間和行業間的數據,實現真正的“一網共治”。
智慧城市治理體系發生變化
目前,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從由外因的督促推進變成由內因自發的務實推進,也成為各地根據市民需求、城市需要進行深化發展的自發行動。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越來越受數據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迭代發展,建立在網絡上的城市治理體系也發生著變化。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指出,互聯網發展20多年以來,人們已經從互聯網信息的接收者變成了發布者,未來信息和數據的制造權和所有權都將歸屬于個人。而智慧城市管理體系也要遵從這樣的思路去設計,自上而下、一次性的管理體系將變得不切實際,因為城市中的問題、人民群眾的需求以及技術的變化是不可預測的?梢哉f,數字政府要想做得好,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自下而上,發揮公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讓人人參與智慧城市建設。而健康碼、網格化管理等軟件服務級應用都是從下而上創新能力的體現,極大豐富了智慧城市建設,讓大家看到了好的發展前景。
一套彈性或松耦合的智慧城市科學架構顯得尤為必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所長徐志發認為,智慧城市建設作為一項大工程,需要不斷滾動迭代,往往是從局部和單獨某一方面開始建設,特別是一些小城市,從公共功能開始建設逐漸進行迭代。為了避免在建設過程中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而推倒重來,需要借助IT系統的概念,用松耦合的方式,建設分層的彈性架構,這樣就不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推動政務數據共享,進一步壓減各類證明,擴大“跨省通辦”范圍,基本實現電子證照互通互認,便利企業跨區域經營,加快解決群眾關切事項的異地辦理問題。
目前80%的公共數據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數字政府成不成功,主要取決于數據孤島的打通和共治。“許多地方政府在數字政府建立過程中講求形式,數字政府除了那些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流程再造,要把所有的政府行為數字化,內部如果不能打通就會變成一個個封閉的數據孤島。”仇保興說。
“以醫療數據為例,從縣衛生局到衛生部,醫療數據是動態的全域數據,這些數據如果不能被開放(一是部門之間開放,二是向社會開放),那么數據產生不了多大的價值。因此需要打破部門壁壘界限,通過流程再造、業務重組,構建起新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中央黨校教授、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汪玉凱指出。
多部門協同打通數據壁壘
在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長鄭宇看來,數字政府的發展分成五個階段。一是垂直的信息化建設階段,數字政府做了很多業務,但是沒有打通;二是一網通辦階段;三是垂直治理階段,開始打通一些部門的數據,用這些數據服務某一部門的單一業務;四是一網統管階段,在打通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通相關部門的業務系統,指令在業務系統之間流轉,讓機構可以相互串聯;五是雙網融合階段,即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的“雙網融合”階段。我們現在正從第四階段向第五階段邁進。
從第四階段向第五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單一部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鄭宇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江蘇南通有2000多家;菲髽I,一旦發生爆炸將給整個城市帶來巨大破壞。這些;菲髽I僅靠人工巡檢根本不夠,我們用了一套智能的方法,把企業間的數據打通,利用;愤\輸車輛的GPS軌跡做智能分析,追蹤它們的駐足點。如果發現哪家企業的哪輛運輸車停在了不該停的位置,定位信息和車輛運行相關數據將自動上傳并匹配給當地應急辦和交通運輸局,隨即這些部門會把車輛和企業控制起來,并對該企業進行停工處罰。”
除了要打通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還要逐漸實施區域間和行業間的數據協同治理。徐志發強調,目前我國區域發展還不平衡,涉及很多新技術怎么建設、怎么使用的問題,它需要協同。比如東數西算,一體化的大數據中心,八大樞紐節點和十大集群,已經超出了單一城市的概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后還要協同用好。此外,新型基礎設施的共建共用,通常是跨行業的,比如攝像頭、無人機,要解決數字技術和新型基礎設施的通用性和共用性,讓上游的A行業為下游的B行業服務,讓A地為B地服務,這里面既有區域協同也有行業協同的內生需要。